和一位老同學一起去看了這部電影
因為我們心靈契合,與他看完電影後感觸,很深...
我們兩個...
一個是周旋在女友逼婚,不愛她又不得不與她結婚的人
一個是已經擁有實質上的幸福,但靈魂仍無法安定的人
為什麼不找老公一起去看?我想他看不懂...
不過也還好我沒有找老公去,因為我可以想像看完電影之後老公的反應...
中間有幾次偷偷的掉了眼淚,是電影的情節和旁白深深打入我的心
什麼時候我能放下這一切,真的好好去追求我想要的?!
但我想要的是什麼...我自己也不知道...
學生時期的那股衝勁和熱忱真的已不覆存在嗎?!
曾經在18歲的那年,考完聯考,帶著簡單的行李
和她一起騎著"甌兜水",花了一個星期的時間
從台北->新竹->台中->台南->高雄->墾丁
途中經歷的風吹雨打,日曬雨淋都還牢牢的印記在我的心裡
大聲吶喊著我也曾經這麼瘋狂過的啊
十年後的我,已經有了2個可愛的小孩,1個疼愛我卻無法了解我的老公
當愛情已經昇華為親情,但卻像空氣一樣讓人感覺不到時
我懷疑自己存在的價值,也很想找回我那股對生活的熱情
或許,拋開是很好的方法,但事實上是逃避的心態與空虛的度過而已...
如果能透過旅行暫時放逐自己,並以冥想來淨化自己的心靈
之後再重新找回原來的自己,重新認識真正的自己
畢竟人的一生中就是在錯誤和後悔中學習經驗和成長
而生命的意義和美好將會在哪裡等待著你/妳去發掘...
我想介紹這部電影的原著小說-享受吧!一個人的旅行
作者 伊莉莎白‧吉兒伯特 (Elizabeth Gilbert)
內容是108則享樂與平衡的故事–享受人生、體驗人生、熱愛人生。
她在小時候有個夢想:以為自己長大後會是個兒女成群的媽媽。
但在三十歲以後,她才發現自己既不想要小孩,也不想要丈夫。
這是女性對自己的覺醒,當然也是自己困惑的開始…
為什麼想要的,和原來的世俗標準都不一樣?
既然如此,不如享受自己身心暢快的最佳計畫!
◎此書可分為三大章節
在結束了一段令她疲憊的婚姻之後,萌發了一位熱愛她著作的小男朋友之戀。
但仍是因為她過度依賴對方,過度渴求對愛情的憧憬與感動,感情因為時間的折磨而變調。
在這樣的關係裡找不到自我,因而感到寂寞,失落,最後離開。
作者在義大利、印度、印尼等三個不同國度之間尋找自己。
108個短篇也象徵了靈魂探索、自我發現之旅:
到義大利品嘗感官的滿足,在世上最好的披薩與酒的陪伴下,靈魂就此再生。
她再到了印度,與瑜珈士的接觸,洗滌了她混亂的身心。
而最後再回到峇里島上,她尋得了身心的平衡。
好吃!義大利 【以前我們尋求"娛樂"—這裡的人尋求"快樂"】
在義大利極盡吃喝的享受後,作者忽然有了罪惡的感覺。
這個感覺的出現,讓她害怕:既然我擔心罪惡,為何我還要放假?
原來,以往我們是在耗費心神後,才去尋找「休閒娛樂」。
然而,有人正是以「無所事事的生活」為最高目標!
所以在義大利時,不單只是呈現美食,而是藉由【吃】,表現義大利人樂於享受「無所事事的快樂」
那種恬淡,甘於花時間享受自我的幸福。
那種內心飽滿的幸福感,是來自對生活週遭的感動與對家人之間的愛。
但作者在義大利的這個階段,還無法達到內心的平靜,頂多只是得到短暫的慰藉。
☆佳句摘錄:Be1 far niente - 「無所事事的甜美」
(努力工作,辛苦賺錢…為了什麼…偶而給自己一個午後時光,享受一下無所事事之美吧!)
體驗!印度 【以前是"觀光"—現在要懂得"體驗"】
作者到了印度,學習瑜珈與禪坐,這是人人對於印度習以為常的印象。
但是她其實不喜歡每日早晨之後古魯梵歌的詠唱。
外在的標準是教導我們必須忍受,或努力學習外界「認為對的事」。
但是只有「勉強忍耐」一個方法嗎?既然得面對「不愉快」,不如學習體驗人生吧!
然而在印度的這個階段,她藉由苦行的生活,去找尋內心的平靜。
朋友告訴她,「如果妳愛他,那妳就給他指引,關愛,然後放下。」
這裡已經進入修行的階段,更深層的愛,也是痛苦的撞牆期。
在這個階段裡如果沒有修行過,或了解宗教意義的看倌,是比較難以了解的。
☆佳句摘錄:古魯梵歌的詠唱,燒毀妳的自我,把妳變成純粹的灰燼。
去愛!峇里島 【自以為是的"自由",其實是混亂—尋求定位自己,才能身心平衡】
作者以為走出平常的生活是追求自由,沒想到和峇里島人相比,只是更顯得自己的步調混亂!
在峇里島,人們最常問外來客的問題是:「你要去哪裡?」、「你從哪裡來?」、「你已婚嗎?」
三個問題表現了峇里島人相當注重自己的人生定位。
了解自己與家人朋友的關係,與上天的關係,才能找到自己的平衡。
而她最後到了峇里島的這個階段,才是作者真正獲得平靜,重新出發的重生。
☆佳句摘錄:臉微笑,心微笑…甚至讓妳的肝臟 也微笑。
電影最後一句:「attraversiamo–我們過街吧!」
給了這段旅行,完美的End...
期許自己在某年某月的某一天可以自己一個人去峇里島一趟
不為什麼...